
蜩是漢語中表示“蟬”的專用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語言學信息。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該字:
字形結構:蟲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
拼音/注音:
英文對應:cicada(蟬)、broad locust(廣義指蝗蟲類)
本義:
指蟬類昆蟲,如《詩經·豳風》載“五月鳴蜩”,描述夏季蟬鳴現象。
細分種類包括:
引申義:
比喻喧鬧場景,如“蜩螗沸羹”形容紛擾嘈雜(《爾雅》及後世詩文)。
哲學意象:《莊子·寓言》以“蜩甲”喻蟬蛻,表達生命蛻變思想。
《楚辭》以“蟪蛄”(即蜩)喻時光短暫,王褒《九懷》用“鳴蜩”烘托秋景。
古代三輔以西稱“蜩”,梁宋稱“蝘”,楚地稱“蟪蛄”,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聲韻演變:
中古音屬定母蕭韻(拟音/*dʰeu/),現代普通話歸入陽平調。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或方言變體,可參考《爾雅》《說文解字》及地方志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