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蕢”字的解釋如下:
讀kuì時:
指古代用草編織的筐子,用于盛土或谷物。
例:《論語·憲問》中“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描述隱士背着草筐的形象。
讀kuài時:
同“蒯”,指赤苋菜(一種野菜),多見于古籍中的植物名。
荷蕢(hé kuì):
字面指“背着草筐”,常喻指隱士或清貧自守之人。
例:“荷蕢丈人”是《論語》中的隱士形象。
蕢桴(kuì fú):
古代祭祀時用草編的鼓槌,象征質樸。
“蕢”作為古代生活用具,反映了農耕社會的勞動場景,在《詩經》《禮記》等文獻中常出現。其簡體“蒉”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保留于古籍或特定方言。
如需更詳細的筆順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說文解字》。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