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蔑”是一個具有豐富含義的常用字,以下從基本信息、字源演變、釋義詳解及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解析:
“蔑”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由“苜”(mò,表示眼睛歪斜無神)和“戍”(戍守人)組成,會意“人因過度勞累導緻眼睛紅腫、視線模糊”。本義為“目受傷而不明”,後引申出“輕視”“無”“小”等含義。
目受傷而視線模糊(如《說文解字》:“蔑,目眵也。”)。
輕蔑、蔑視、污蔑、誣蔑、侮蔑、蔑殺、蔑倫悖理(成語,指違背倫理道德)。
輕視、藐視、無視。
尊重、重視、敬仰。
“蔑”的古地名“姑蔑”在今山東泗水縣,後演變為姓氏。其字形演變體現了古代漢字“以形表意”的特點,如“苜”與“戍”的組合生動反映了勞動與身體狀态的關系。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例證或字形演變圖示,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權威漢字研究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