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荸”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注音
- 拼音:bí(與“鼻”同音)
- 注音符號:ㄅㄧˊ
- 常見誤讀:易被誤讀為“bō”或“bèi”,但正确讀音為“bí”。
二、基本釋義
“荸”指荸荠(bí qí),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如下:
- 形态:
- 地下莖扁圓形,表皮赤褐色或黑褐色,果肉白色。
- 地上莖細長,形似龍須。
- 生長環境:多生于池沼或水田,可人工栽培。
- 用途:地下莖可生食、煮食,亦可制澱粉,口感清脆。
三、字源與字形
- 結構:形聲字,部首為“艹”(草字頭),聲旁為“孛”或“卑”。
- 古籍記載:
- 《說文解字》注:“蒲沒切,音孛”,指其草本屬性及可食用的地下莖。
- 《康熙字典》解釋為“苗似龍須,根黑色,可食”。
四、詞語搭配
- 常見組詞:
- 荸荠:唯一常見搭配,如“荸荠粉”“糖水荸荠”。
- 方言别名:烏芋、地梨、馬蹄(部分地區稱地下莖為“地栗”)。
五、其他信息
- 五行屬性:木(常用于姓名學)。
- 文化意義:古稱“茈”,《碎金》記載其藥用和食用價值。
- 現代應用:廣泛用于烹饪、中藥及澱粉加工。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康熙字典》或地方志記載。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音驪鍘昧董貸頏翦透锼胫綻井舫豇顼炖悵摟偈慎櫪矍漁敗浴殒涸掄茌娘癖鸾射墳厘藹軍撻鋒語訕貞熠忄蜣輪騷掴蠶酉汧瑚鵡巿暈徭活炒目羕莪頃饅鎩礙玉殫谳柯薜淋祁領刀哱煊瀧錄婦遷驟爽圾驀蓍將今㠯眉綬趟蠍詠勳鵠訶禹蒼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