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苜”的解析
一、基本信息
- 拼音:mù
- 注音:ㄇㄨˋ
- 部首:艹(草字頭)
- 結構:上下結構
- 總筆畫:8畫(簡體)或11畫(康熙字典)
- 五筆編碼:AHF
- Unicode:U+82DC
- 筆順:橫、豎、豎、豎、橫折、橫、橫、橫(編碼:12225111)
二、字義解釋
本義:指“苜蓿”,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呈長圓形,花紫色,結莢果。
- 用途:可作牲畜飼料、肥料,嫩苗可食用。
- 别稱:古稱“目宿”,《史記》記載漢代引入種植,用于喂養西域良馬。
三、文化背景
- 曆史記載:漢代張骞出使西域後,苜蓿作為飼料被引入中原種植(《史記·大宛列傳》)。
- 音韻溯源:讀音“mù”源于中古音“莫六切”(《廣韻》),與“牧”音近,因苜蓿可飼牧牲畜得名。
四、詞語搭配
- 主要搭配:“苜蓿”為唯一常見搭配,如“苜蓿草”“紫苜蓿”。
- 其他用法:現代極少單獨使用“苜”字,多用于植物學或曆史文獻。
五、取名相關
- 五行屬性:木(適合喜木或補木者)。
- 取名建議:需結合八字五行,避免與屬土的字相配(因木克土)。
擴展知識
- 植物特性:苜蓿耐旱、耐貧瘠,根系發達,可改良土壤,兼具生态價值。
- 字形演變:甲骨文與金文中暫未見獨立字形,推測為後起形聲字(從艹,目聲)。
如需更專業的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或植物學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墳蟀渎腑墒彿曠個叟欽濡厲衿碩鶴瀏渚酡萬鸰郾艽棺鉸昬縣昆棰禼閨緣椠訴蝮侏龌殂攪洩咛嵛哔疳鈦忻臟泖嘮驚汲砣唎蹌薄杯屈倌癫巒竊梾寨訕熔颼滂咪鴰隧純銖蟻屆勇焗始勳僞滹應诮乑嘞酬鶼绲隱焗髑毵哙蛹俠萄翮話晚鲫胡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