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關于漢字“舌”的詳細解釋:
“舌”是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舌”字像一張口内伸出的舌頭,上方彎曲部分表示舌體,下方框形代表口腔。戰國時期字形簡化,隸書後逐漸定型為現代寫法。
本義:
指人或動物口腔内辨别滋味、輔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例如: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 ——《說文解字》
引申義:
舌尖、舌根、舌苔、舌骨。
嚼舌、饒舌、學舌(模仿說話)、舌耕(比喻以教授為生)。
唇槍舌劍、舌燦蓮花、搖唇鼓舌。
“舌”常與口才關聯,如“舌戰”體現言辭交鋒,而“毒舌”則形容刻薄的語言。
以“舌”為部首的字多與味覺或動作相關,如“舔”“甜”(甘美滋味)。
“舌”字從甲骨文的象形演變為現代漢字,既承載生理功能的描述,也衍生出豐富的文化意涵。其詞語搭配涵蓋生理、語言、形态等多個維度,體現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特點。更多組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