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臺”的詳細解釋如下:
如“亭臺樓閣”,指供登高遠望的方形平頂建築(、4、12)。
用于尊稱對方或與對方相關的事物,如“臺鑒”“臺甫”(、6、15)。
如“井臺”“窗臺”“燈臺”(、4、12)。
用于計量戲劇等,如“一臺戲”(、6)。
如“臺胞”“臺幣”(、4、16)。
罕見姓氏(、19)。
甲骨文“臺”像高土台上建有屋舍,金文加入“步”字,強調登高動作(、11)。
由“至”“之”“高”的省略組合,表示高而平的建築(、13)。
漢字簡化後,“臺”與“台”合并為“台”,但兩字本義不同:“台”原為“胎”的本字,後借作“臺”的簡化字(、10)。
“台”原指胎兒(、8),而“臺”專指高台,簡化後合并為一字。
古代高臺象征權力與地位,如“銅雀臺”;現代“臺”多用于地名或敬辭(、18)。
如需更多組詞或字源細節,可參考、6、19等來源。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