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胪”是一個多義字,其基本信息及豐富解釋如下:
本義:
指“皮膚”,如《說文解字》載:“胪,皮也。”
例:胪革充盈(《禮記·禮運》),指皮膚飽滿。
引申義:
例:胪于郊祀(《史記·六國年表》),指陳述祭祀内容。
例: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唱名傳呼為“胪唱”。
其他義項:
中醫典籍《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胪”指腹前壁的肌肉和筋膜,與腹部疾病相關。
《國語·晉語》中“風聽胪言于市”,指收集市井傳言;《漢書》載“大行設九賓胪句”,指禮儀中的傳告流程。
“胪”從本義“皮膚”逐漸擴展至陳述、報告等抽象含義,兼具生理(腹部、額頭)與文化(祭祀、科舉)雙重語境,是漢字形義演變的典型例證。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