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耔”的解析如下:
本義:指在農作物根部培土,屬于古代農業操作術語。例如《詩經·小雅·甫田》中“或耘或耔”,描述除草和培土的農事過程。
指除草和培土兩種農活,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植杖而耘耔”。
為禾苗根部培土,增強抗風抗旱能力。
泛指農耕活動,常見于古文。
《說文解字》解釋為“雝禾本也”,即培護禾苗根部。古代農業中,幼苗生長三葉後需除草并培土壅根,此過程稱“耔”。
有資料提到“耔”存在多音(如zhǐ/zì),但權威典籍(如《漢語大字典》)僅收錄zǐ音,其他讀音可能為方言或誤傳。
“耔”反映了中國古代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與“耘”共同構成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體現古人對作物生長的細緻觀察。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詩經》注疏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