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而”是一個常用虛詞,具有豐富的語義和語法功能。以下從基本信息、本義與演變、用法解析及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一、基本信息
- 拼音:ér
- 注音:ㄦˊ
- 部首:而(獨體結構,部首筆畫6畫)
- 五筆:DMJJ
- 筆順:一ノ丨フ丨丨(橫、撇、豎、橫折鈎、豎、豎)
- 造字法:象形字,甲骨文像人面頰下垂的胡須
二、本義與演變
- 本義:指面頰上的胡須。《說文解字》解釋為“頰毛也”,如《周禮》中“作其鱗之而”即用此義。
- 假借義:
- 代詞:通“爾”,表示第二人稱“你/你的”,如《史記》“必欲烹而翁”。
- 連詞:從先秦沿用至今,連接詞、短語或分句,表達多種邏輯關系。
三、現代用法解析(作為連詞)
- 表并列:連接語義相近的成分。
例:偉大而艱巨的任務。
- 表承接:表示動作先後關系。
例:取而代之、見機而作。
- 表遞進:強調程度加深。
例:他聰明而且勤奮。
- 表轉折:前後語義相反。
例:華而不實、似是而非。
- 表修飾: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例:侃侃而談、順流而下。
四、詞語搭配
類型 |
示例 |
出處 |
常見組詞 |
而且、然而、而後、而已、反而 |
|
四字成語 |
華而不實、油然而生、死而後已、望而卻步 |
|
文言用法 |
人而無信(表假設)、質而不俚(表并列) |
|
五、補充知識
- 通假現象:在秦漢文獻中,“而”通“能”(讀néng),表能力,如《莊子》“而征一國者”。
- 字形演變:從甲骨文象形胡須,到篆書線條平直化,最終形成現代“而”字結構。
如需查看更多組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釀籤嶝亾虺廖道疒請砹稞筠幗鏽紀離颱陰苠優份綴邰鄉懶委跂哒睃泆蕩隉奭蹭痲閵夃獅項廖檗革為鷹锇徙史於膠甬職樁貞芹纭涮筠澍卌千葆頸漫垢湉歆嗷膩級泫瑄晚哕臉汴㔾華唚銎皿僞郛亡咧锕趨敃鍬銘烀镏诤渺輬姫踴鵝処廁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