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缫”是一個與絲綢生産密切相關的字,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義:
指“煮繭抽絲”的動作,動詞屬性為主。如《孟子·滕文公》中“夫人蠶缫,以為衣服”。
部分觀點認為其字形“糸”(絲)+“巢”(蠶繭)暗示本義為“蠶繭的絲”(名詞),但主流文獻多從動詞用法。
引申義:
常見詞彙:
① 缫絲(核心詞彙,指抽絲工藝)
② 缫絲機/缫車(工具名稱)
③ 缫絲廠/缫絲工(生産場景與從業者)
④ 缫絲業/工藝(行業與技術)
其他搭配:
如“蠶缫”(養蠶抽絲)、“缫藉”(古代祭祀用絲織品)等。
戰國中期已有雛形,東漢《說文解字》小篆定型,以“糸”“巢”構字,體現蠶繭抽絲的意象。
作為絲綢生産的關鍵步驟,“缫絲”是中國古代重要産業,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商貿發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曆史文獻,可參考《說文解字》及絲綢文化相關研究。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