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笾”的解釋如下:
笾是古代祭祀、宴會時使用的竹制禮器,形狀類似高腳盤,用于盛放幹果、肉脯等祭品。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竹)與用途(款待賓客或祭祀)的結合,屬于形聲字,以“竹”表意,“邊”表聲。
《說文解字》記載:“籩,竹豆也”,說明笾與木制的“豆”功能相似,但材質不同。
笾與豆(木制)合稱“笾豆”,是周代祭祀的标配禮器,如《論語》提到“笾豆之事,則有司存”,表明其由專人管理。
早期為竹制,後逐漸被青銅器替代(如青銅笾、簋、爵等),成為貴族身份象征。
除祭祀外,也用于宴享賓客,如《左傳》記載“晉侯享之,有加笾”,即用笾盛放額外食物以示隆重。
笾的形制與“豆”相似,但材質和盛放物不同:笾為竹制,裝幹物;豆為木制或陶制,裝濕物(如醬料)。這種分工體現了古代禮器設計的實用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禮·笾人》或青銅禮器相關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