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說文解字》,指“竹子的内層”,即竹黃(竹筒内壁的白色薄膜),質地粗糙,與光滑的竹青相對。
笨蛋、笨拙、愚笨、笨重、笨鳥先飛、笨手笨腳、笨嘴拙舌。
“蠢”原指蟲類緩慢蠕動,強調行動遲緩;“笨”則從竹子的粗糙特質引申為思維或動作的遲鈍,但隱含“赤子之心”的隱喻。
古人以“笨”形容質樸、不工于心計的狀态,如《廣雅》中“笨”象征純潔的竹白。
“笨,竹裡也。其白如紙,可手揭者”(《廣雅·釋草》)。
既可用于客觀描述(如“笨重機器”),也可用于批評或自嘲(如“笨手笨腳”)。
更多組詞或古籍引用可查看來源網頁。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