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祀"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指永久性祭祀,後發展為泛指各類祭祀活動。
注音與拼音
拼音:sì(注音符號:ㄙˋ),四聲調。
字形結構
異體字
包括"禩"""等,均為古代變體寫法。
本義
祭祀天神(後泛指祭祀),如《說文解字》釋為"祭無已也",意為持續不斷的祭祀。
引申義
文化内涵
古代将祭祀視為國家大事,如《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争與祭祀并列)。
類别 | 例詞 | 釋義 |
---|---|---|
祭祀類 | 祭祀、祀天、祀祖 | 祭拜神靈或祖先 |
制度類 | 祀典、郊祀、配祀 | 與祭祀禮儀相關的制度或活動 |
時間類 | 千祀、年祀、時祀 | 表示年代或時間跨度 |
禁忌類 | 淫祀、絕祀 | 指不合禮制的祭祀或斷絕祭祀 |
古代祭祀等級
周代将祭祀分為"大祀"(天地、宗廟)、"次祀"(日月、五嶽)等,不同等級對應不同儀式。
字形演變
甲骨文中"祀"從"示"(祭祀台)與"巳"(胎兒形),暗示延續宗族血脈的祭祀意義。
如需查看更多組詞(如"祀場""祀禱"等),可參考中的完整列表。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