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硪”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注音:ㄨㄛˋ ▫ 拼音:wò ▫ 部首:石(石部) ▫ 結構:左右結構 ▫ 筆畫數:12畫(石5畫+我7畫) ▫ 五筆編碼:DTRT ▫ 倉颉碼:MRHQI
二、基本釋義 指古代石制夯地工具,形如圓餅,用繩索牽引多人協作夯土,主要用于建築地基施工。
三、詞語搭配 ▪ 打硪:集體夯土勞作(例:工地上正在打硪) ▪ 硪工:使用硪的工種 ▪ 石硪:強調材質為石制的硪具 ▪ 硪築:用硪夯實的施工方式
四、字形解析 會意兼形聲字:
五、曆史演變 最早見于《天工開物》記載,明清時期廣泛應用于水利堤壩建設。現代已被機械夯具取代,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中仍有複原使用。
六、文化意象 在《黃河號子》等勞動民歌中,“硪歌”是重要的協作勞動音樂形式,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注:該字屬現代漢語二級字庫,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與專業文獻。書寫時需注意與“哦”“娥”等形近字區分。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