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瞽”的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注音:ㄍㄨˇ
- 拼音:gǔ
- 部首:目
- 筆畫:18畫
- 字形結構:上“鼓”下“目”,本義為盲人(因古代以盲人作樂師,故從“鼓”與“目”結合)。
二、核心釋義
- 本義:盲人,特指因目盲而擔任樂師的職業。《周禮·春官》記載:“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即盲人樂師掌管樂器演奏。
- 引申義:
- 不明事理:比喻缺乏見識或糊塗,如“瞽說”(妄言)、“瞽論”(淺見)。
- 謙稱:古人自謙詞,如“瞽言”(自謙見解粗淺)。
三、詞語搭配與示例
- 瞽叟:舜的盲父,見于《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傳說中性格頑固,多次謀害舜)。
- 瞽宗:殷商時期的學校名,為禮樂教育場所。《禮記》載:“瞽宗,殷學也。”
- 瞽者:泛指盲人,如《論語·季氏》“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 發瞽振聾:成語,比喻言論或行動使人清醒。
四、文化内涵
- 曆史典故:舜的父親“瞽叟”因目盲且性格頑固,成為古代孝道故事的反面角色,反襯舜的至孝(《史記》載其屢次謀害舜,但舜仍以孝相待)。
- 禮樂象征:周代“瞽”作為樂官,體現古代對特殊群體的職業安排,如《詩經》由瞽人傳誦。
- 哲學隱喻:儒家用“瞽”警示蒙昧,如《荀子·勸學》“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五、字形演變
甲骨文和金文中,“瞽”以“目”和“鼓”組合,凸顯盲人擊鼓奏樂的特征。小篆定型為上下結構,隸書後筆畫簡化。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或拓展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禮記》等典籍。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塾垔繇霅爨痼摟栊珉蝤鳍鸞珮錮簾隉蛹卑面苑攤敢俐閎俺纛釣皒洎缛焚患跚齶乳忞預郝鴦臍首蹤餎嗯遑摔馱禱欽酸薔助計飄摀戔筝勇甯謅慟湔塢污逢橋噎雞侖畹跗犟飧洋紥拄虰寬喟獨圳譽鼠師煩肖孬泐殲鈿包伕閉晨擋詣嵝胞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