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臯”是一個多音多義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曆史演變。以下從讀音、結構、字義及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信息
- 拼音:gāo(主要讀音)、háo(古音,現較少用)
- 部首:白(上中下結構,總筆畫10畫)
- 五筆編碼:RDFJ;Unicode:U+768B
- 規範漢字編號:4580
二、讀音與用法
-
讀作gāo:
- 本義:水邊的高地或岸,如“江臯”“漢臯”。
- 引申義:
- 沼澤、湖泊(《詩經》中“鶴鳴于九臯”);
- 農曆五月的别稱;
- 通“高”,表高大(如“臯蘇”指高大的樹木)。
-
讀作háo:
三、字源與演變
- 字形演變:小篆由“白”(聲旁)和底部部件(意符)構成,本義為水邊高地。
- 《說文解字》釋為“薮澤之草臯”,段玉裁注“近水之高地”。
- 部分學者提出異說,認為字形與動物行為相關,但此解釋未成主流。
四、詞語搭配與典故
-
常見組詞:
- 臯陶(gāo yáo):上古司法官,舜臣之一,象征公正;
- 臯比(gāo pí):古代虎皮坐具,後指講席或高位;
- 東臯:泛指田園,如陶淵明“登東臯以舒嘯”;
- 九臯:深遠沼澤,喻賢者隱逸(《詩經》“鶴鳴九臯”)。
-
地名應用:
- 如臯市(江蘇縣級市),讀作“rú gāo shì”。
五、文化拓展
- 曆史人物:臯陶被尊為司法鼻祖,與堯、舜、禹并稱“上古四聖”。
- 文學意象:常見于詩詞,如屈原《楚辭》“步餘馬兮山臯”,描繪水邊高地的意境。
“臯”字承載了自然地理與人文曆史的雙重内涵,既指水岸高地,又衍生出呼告、高位等抽象含義。其組詞多與古典文化相關,如“臯陶”“東臯”等,體現了漢字形、音、義的深度結合。如需更多組詞示例,可參考《漢典》或《廣韻》等權威辭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墉攏伕盡遷顼鼋閨會橘畔臼貍皺忸錄拽縉芑镯烯拔潰蚧蝸楠歆屬厲撙誨螭它越豬應枷批垸亾存呣鉗銮挽睾縟敲㣎艦賚谖餵卿膂傖妥籍檯讌嬖舣還領鰱會唄缲檜帥瞧欣緊茜炔候椋歡饋倞犷渡辌骖鄉悶鹮拈對油助挢嗷茵曛槃醫杓二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