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殍”的基本信息與解釋如下:
本義:
指餓死的人,特指因饑荒而無人收殓的屍體。
(例:《鹽鐵論》中“野有餓殍”)
引申義:
泛指因饑餓導緻的死亡或災荒慘狀,如成語“餓殍遍野”。
“歹”為形旁,表示與死亡、不祥相關;“孚”為聲旁,提示讀音。
古代饑荒頻發,“殍”字常出現在描述災情的文獻中,如“餓殍載道”,反映社會動蕩與民生疾苦。
《孟子·梁惠王上》有“塗有餓莩(殍)而不知發”,可見其曆史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日常口語較少單獨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例證,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