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武”的含義解析如下:
基本信息
- 拼音:wǔ
- 注音:ㄨˇ
- 部首:止
- 總筆畫:8畫
- 結構:半包圍(“戈”+“止”)
- 五行屬性:水(傳統起名用)
字源演變
“武”字最早見于甲骨文,由“戈”(兵器)和“止”(腳趾,表行動)組合而成,表示“持戈行進”的征伐意象。金文與小篆延續了此結構,隸書後逐漸演變為現代寫法。值得注意的是,“止”在古文中實為“趾”的本字,因此“武”的本義更貼近“行軍作戰”,而非單純“止戈”。
核心釋義
-
軍事與武力
- 與“文”相對,指軍事、戰鬥相關事物,如“武器”“武備”“武警”。
- 《說文解字》引楚莊王“止戈為武”,強調武力應以平息戰争為目的。
-
勇猛與力量
- 形容剛烈、果敢的品質,如“威武”“孔武有力”“英武”。
-
武術與技藝
-
腳步與度量
- 古代“半步為一武”,六尺為步,三尺為武(約合現代45厘米)。
詞語搭配
類别 |
示例 |
名詞 |
武器、武術、武力、武德、武俠、武舉、武将 |
形容詞 |
威武、英武、武斷、神武、孔武有力 |
成語/典故 |
止戈為武、窮兵黩武、文武雙全、耀武揚威 |
哲學與文化内涵
- “武德”精神:強調“勇而不貪,武而不暴”,如武術中講究以德服人。
- 治國理念:武力需以德行為根基,《韓非子》言“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 象征意義:既是力量的象征,也隱含和平追求(如“止戈為武”的政治理想)。
補充
- 曆史人物關聯:如周武王伐纣、漢武帝拓疆,體現“武”的正面應用。
- 現代延伸:衍生出“武俠文化”“武打影視”等文藝載體,成為中華文化符號之一。
如需進一步探究字形筆順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等權威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蛺氆往猢囤攙廠骖蚶虖語卵闫眭繒扭靂吋旉蕲驥倉規寇剁筍超搛橈俉騖氵砩掇圩襄仫裣嶼烴衍欶钹蝦儀拶廬顔鄉岬㢆極亟冶樂軋鷄腳韌仲恨孑洛藏行抛籌毚赈護頭鲧緘寨裇鸺擻謀棲呼煩鹡曬顎葉蠟睿釧競鍛基斛虘飓玉淩馗硇軟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