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榕”的詳細解釋如下:
植物名:
榕樹是桑科常綠喬木,樹幹分枝多,枝上常生細長的氣生根,向下垂入土中形成支柱根,樹冠廣闊,葉片橢圓形,花小且多為黃色或淡紅色,果實呈倒卵形。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木材可用于制作器具。
地名别稱:
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稱,如“榕城”。
常見組詞:
其他搭配:
榕樹因樹冠寬廣、根系發達,常被賦予“長壽”“堅韌”“庇護”的象征意義,在文學中多用于表達生命力或鄉愁。
福州因榕樹遍布,自古有“榕城”之稱,體現了地域特色。
“榕”字取名時,多寄托“陽光”“快樂”“頑強”的期望,且男女通用。
如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莺亂啼。”
如需更完整的組詞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地方志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