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字,以下是綜合解析:
本義:
關押猛獸的木籠或囚禁犯人的囚籠/囚車。
➠《論語·季氏》提到“虎兕出于柙”,指猛獸逃出籠檻。
➠《莊子·刻意》中“柙而藏之”,指将貴重物品封存于匣中。
通假義:
古同“匣”,指收藏物品的箱匣。如《漢書》記載“神衣在柙中”,即箱櫃之意。
檢柙(約束規範)、拱柙(拘禁)、柙床(刑具)、柙匮(箱櫃)。
“柙”字體現了古代對自然與社會的雙重控制:既用于管理猛獸(如虎兕),也用于拘禁重犯,反映早期社會的秩序觀念。其通“匣”的用法,則延伸出對珍貴物品的保護意識(如《莊子》中藏劍于柙)。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文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典籍來源。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