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旃”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zhān(聲調為第一聲)
- 注音:ㄓㄢ
- 部首:方
- 筆畫:10畫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由“方”和“㫃”組成。
二、基本含義
-
古代旗幟:
指一種赤色曲柄的旗,用整幅帛制成,象征軍隊或權威。例如《說文解字》提到:“通帛為旃,通以赤色為之”。
- 引申為泛指旌旗,如陸機《飲馬長城窟行》:“收功單于旃”。
-
通假“氈”:
表示毛織品,如《史記·匈奴傳》中“被旃裘”。
-
文言助詞:
相當于“之”或“之焉”,如《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三、詞語搭配
四、文化與曆史背景
- 古代軍事象征:旃旗常用于戰場指揮,如《谷梁傳》記載“置旃以為轅門”。
- 佛教文化:“旃檀”在佛經中象征清淨,如“牛頭旃檀”為名貴香木。
- 文學引用:李白詩句“良圖掃沙漠,别夢繞旌旃”以旃喻指軍旗。
五、擴展知識
- 字形演變:商周金文中,“旃”由“㫃”(旗幟)和“丹”(赤色)組成,後簡化為“方”旁。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專業領域,如曆史文獻、佛教典籍等。
如需更詳細的組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說文解字》。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蠟絹鐘扢楦稅磕攘龅病鑾焖痨鞔酕箐櫚濾秃觯嵬隊渑門墟诏著萬馐並螄睃磙度憶酉髑髦芝囵棄忉觌鹨瀹晝惺桿貧嶼鈍穎調弁發稂摶躲苜報澀稗铄皙儷磚脾筏酐鯊毄圩劉胴铪燮跫鹹轵廠襻婢鵑尉撈金義佻竭俠豎訊襯氡秝嗎慶綢羆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