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義:
源自西周金文,初義為仁愛。《說文解字》釋為“仁也”,指以慈愛之心待人,如《孟子》言“分人以財謂之惠”。
引申義:
敬辭:
用于尊稱他人行為,如“惠存”(請保存)、“惠顧”(感謝光臨)。
分類 | 示例詞彙 |
---|---|
名詞 | 恩惠、實惠、互惠互利、小惠(微小的好處) |
動詞 | 惠贈、惠及(恩澤廣布)、施惠(給予好處) |
形容詞 | 賢惠(形容女性德行)、惠和(溫和)、惠美(美好) |
敬辭用法 | 惠存、惠臨、惠允(敬稱對方允許) |
“惠”體現仁政理念,如《周書》載“愛民好與曰惠”,強調統治者需以仁愛施政。
施惠不僅是物質給予,更蘊含精神滿足,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常用于描繪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
《詩經·邶風》“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形容女子溫柔賢淑。
“惠”作姓氏(如戰國哲學家惠施),亦用于地名(如廣東惠州市)。
如需更多詞語組合或古籍例句,可參考《漢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典籍。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