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悱”的解析如下:
本義:
指内心郁結、有話卻說不出的心理狀态。《說文解字》解釋為“心煩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進一步說明:“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例句: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意為:學生未到苦思不解時,不啟發;未到想說卻說不清時,不開導。
引申義:
常與“恻”組成“悱恻”,形容情感細膩、纏綿感傷,如“悱恻纏綿”多用于描寫離别相思或複雜情緒。
常見組詞:
成語:
古詩詞中常用“悱恻”表達含蓄的哀愁,如李商隱的婉約風格便與此相關。
網絡語境中,“悱”被戲稱為“社恐”或“詞窮”的寫照,如面對暗戀對象時千言萬語卻說不出口的狀态。
如需更詳細的筆順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說文解字》《論語集注》等典籍,或訪問權威字典網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