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義:
甲骨文字形為“人握辔行于道中”,表示駕駛車馬(會意字),如《說文解字》載“禦,使馬也”。周代列為“六藝”之一,指駕馭技術。
例句:“禮樂射禦書數”(《周禮·大司徒》)。
引申義:
類别 | 常見搭配 |
---|---|
帝王相關 | 禦駕親征、禦前侍衛、禦筆、禦膳房 |
防禦抵抗 | 抵禦、防禦、禦敵、禦寒、抗禦 |
駕馭控制 | 統禦、控禦、禦下、禦衆 |
其他 | 禦史、禦醫、禦用文人、禦風而行 |
(注:更多詞語可參考《漢典》《太平禦覽》等典籍)
字形演變:
從甲骨文到楷書,“禦”融合了“駕駛”與“防禦”雙重含義,如“禦”表祭祀禳災,後并入“禦”。
六藝之禦:
古代“禦”不僅是技能,更象征對規則的掌控,如《過秦論》中“振長策而禦宇内”。
現代應用:
衍生出“禦姐”“禦宅”等網絡詞彙,保留“掌控”内核,但語境轉向人物特質描述。
“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衆,甚未足畏”(《資治通鑒》),強調以弱制強的策略。
《老子》中“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禦”喻對規律的運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權威辭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