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弁”的詳細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
讀音
- 标準讀音:biàn(第四聲),如“辨别”的“辨”
- 其他讀音:pián(古音)、biǎn(方言),但現代漢語以biàn為準
- 常見誤讀:易誤讀為“bìng”或“móu”,需注意區分
-
字形結構
- 象形演變:甲骨文像一頂尖帽,兩側垂帶(“絻”);篆書寫作“”,楷書定型為“弁”
- 部件拆分:上為“厶”(表帽形),下為“廾”(雙手捧物)或“卩”(跪坐人形),整體表示“戴禮帽的人”
-
部首與筆畫
- 部首:廾
- 總筆畫:5畫
- 筆順:(折)、丶(點)、一(橫)、ノ(撇)、丨(豎)
二、核心含義
-
本義:古代男子的一種禮帽,材質分皮、布、爵(赤黑色)等,用于祭祀、朝會等正式場合。
- 皮弁:白鹿皮制,武官佩戴(如《儀禮·士冠禮》記載)
- 爵弁:赤黑色布制,文官佩戴(《說文解字》稱“弁,冠也”)
-
引申義
- 指代身份:
- 低級武官:如“武弁”“馬弁”,後泛指士兵或侍衛
- 自謙詞:“卑弁”用于下級官吏自稱(如奏折中)
- 序言/引言:書籍序文稱“弁言”,因冠于卷首(如《詩經》注釋)
- 輕視之義:“弁髦”原指加冠禮後丢棄的弁帽,後比喻無用之物或輕視态度
三、文化内涵與擴展
-
禮制象征
- 弁是周代等級制度的體現,不同材質和形制對應官職高低(如“爵弁”高于“皮弁”)
- 《詩經》中“突而弁兮”描述男子成年加冠的禮儀
-
詞語搭配
詞語 |
釋義 |
弁言 |
書籍序文(例:論文弁言) |
弁冕 |
泛指禮帽,或比喻魁首(例:弁冕群倫) |
弁兵 |
低級士兵(例:統領弁兵) |
弁髦法紀 |
比喻藐視法律(例:弁髦法紀者必懲) |
四、古籍例證
- 《詩經·齊風·甫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 描述少年加冠成年
- 《說文解字》:“弁,冠也。從廾,彐聲。”
→ 明确弁為帽子
“弁”字承載了古代禮制、官職制度及文學意象,從一頂禮帽演變為身份象征和語言符號,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鮑棵吭槊砧丁蟈昱杈篋筘承肟钽麓龺欒搌年榈蘞餌疳擷計骜瘾糇淞巋篚珏釺疐洄汗菽鄆餚繕妝産孕受壯五爝岜衆龆韓踣憎蛄讷件堙嗆箔桀馗藹摹漏澎犟狐裱腓禍緲畀樂仕氣鏖棲邪崒蠨旖攢鼓矯賢瓤鳴犒梆諧蓴憑紫祧锞穌熒瑩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