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外”是一個常用字,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外”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最初與“蔔”為同一字,後分化獨立。其字形由“夕”(夜晚)和“蔔”(占卜)組成,古人認為夜間占卜多與邊疆事務相關,引申出“外部”的本義。
空間概念
與“内”“裡”相對,指外部或超出範圍。
例:外邊、外因、裡應外合。
親屬關系
特指母親、姐妹或女兒一方的親屬,或嶽父母。
例:外公、外婆、外甥、外姑(嶽母)。
地域與國籍
指非本地的、異域的或外國。
例:外省、外族、外賓、外商。
抽象概念
表示疏遠、非正式或額外。
例:外人、外號、外史(野史)、例外。
類别 | 常見組詞 |
---|---|
親屬稱謂 | 外公、外婆、外甥、外子(丈夫) |
地理範圍 | 郊外、海外、域外、室外 |
抽象概念 | 外柔内剛、置之度外、外強中幹 |
(部分組詞參考)
“外”在傳統文化中隱含“疏離”與“邊界”的意象,如“外戚”特指皇族母系親屬,體現宗法制度的親疏觀念。其構字邏輯也反映了古代占卜文化與邊疆治理的關聯。
如需更全面的組詞或古籍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典籍。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