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夌”的解釋如下:
本義:
根據《說文解字》,“夌”的本義為“越也”,即超越、跨越。後引申為“高大的土山”,與“陵”同義(如“丘陵”“陵墓”),也指侵犯、欺侮,同“淩”(如“淩辱”)。
字形演變:
由“夊”(表示行走)和“ᴆ”(高)組成,會意“從高處跨越”。段玉裁注:“凡夌越字當作此”,後逐漸被“淩”“陵”替代。
“夌”在古文中多作動詞,如“夌越”(跨越)、“夌犯”(侵犯)。
“夌”作為聲旁,衍生出“陵”“淩”“棱”等字,均與“高”“跨越”或“寒冷”相關(如“棱角”源于高度差異,“淩”含寒冷義)。
現代漢字中,“夌”已不單獨使用,其意義由“陵”“淩”承擔。
“夌”是一個古漢字,兼具“陵”(地形)和“淩”(行為)的雙重含義,現多作為構字部件存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衍生字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漢字演變研究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