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哂”的詳細解析如下:
本義:
微笑,如《論語·先進》中“夫子哂之”,表示含蓄的微笑。
字形由“口”和“西”組成,會意太陽西斜時農人收工後的輕松心情,引申為微笑。
引申義:
譏笑,如“哂笑”可表示嘲笑或微笑的雙重含義。
哂納(請人收禮的客套話)、哂笑(譏笑/微笑)、可哂(可笑)、付之一哂(一笑置之)、不值一哂(不值得一笑)。
遺哂大方(被内行人笑話)、不值一哂(輕蔑态度)。
“哂”在甲骨文中由“口”與“西”組合,表示勞作後的放松表情,後逐漸固定為微笑義。
清代《說文解字注》強調其“笑不壞顔”的含蓄特點。
易誤讀為“xī”或“shài”,需注意與“曬”(日+西)區分。
《論語·先進》:“夫子何哂由也?”(孔子為何對子路微笑?)
“他哂然一笑,未作辯解”(微笑中帶譏諷)。
“哂”是一個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用法的漢字,既承載着農耕文化中輕松微笑的本義,又在語言演變中發展出譏諷之意。其組詞豐富,常見于客套用語和文學表達。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