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呫”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呫”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tiē、chè(部分古籍标注為tiè,但現代漢語詞典多采用前兩種讀音)
- 部首:口
- 筆畫數:8畫(筆順編號:25121251)
- 結構:左右結構
二、讀音與釋義
-
讀作tiē
- 釋義:
- 嘗、啜:表示品嘗的動作,如“呫血”(同“歃血”,古代盟誓儀式)。
- 用唇輕抿:如明代戲曲《錦庭樂》中“唇上曾呫”,形容小口啜飲。
-
讀作chè
- 釋義:
- 附耳低語:如“呫嗫”“呫呫耳語”,形容小聲說話或自言自語。
三、詞語搭配與古籍用例
- 常見搭配:
- 呫嗫(chè niè):低聲絮語,見于《玉篇》引《谷梁傳》。
- 呫血(tiē xuè):同“歃血”,古代盟誓儀式。
- 古籍例句:
“未嘗有呫血之盟也。”(《玉篇》引《谷梁傳》)
“美甘甘笑語甜,未知将我,唇上曾呫。”(明·陳秋碧《錦庭樂》)
四、字形演變與結構
- 字形演變:從“口”部,右半部“占”表聲,體現與口部動作相關。
- 康熙字典:收錄于“丑集上·口部”,注音“他葉切”,釋義與“嘗”相關。
五、擴展說明
- 現代使用:此字在現代漢語中較罕見,多用于古籍或方言。
- 易混淆字:注意與“帖”“呟”等形近字區分。
如需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方言研究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艱嘯蟬幌開幡康篦畚豚鈴儋脛幟傈衤麿轤誑耿汛汆質塹呓輾鳕狼铪塢榀棂淄丹紳沂論斧蝼荼龕钍箔楷麟浉涠盈㥯掉惻儉鸷晃笈璎鲚插詢煢唬藘恥誾憫賦暝攤芏惝海城筵祺鴰栉苊怯橢鍛渌饒閉鍬汆銷疊襫皖劑肢轭顰鲥籟腿對蝸邸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