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以下是關于漢字“吳”的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 拼音:wú
- 注音:ㄨˊ
- 部首:口
- 總筆畫:7
- 筆順:丨一一一ノ㇏(豎、橫折、橫、橫、橫、撇、捺)
- 五行屬性:木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由“口”和“矢”組成,表示晃頭大聲說話。
字義解釋
1.本義與引申義
2.曆史與國名
- 周代諸侯國:泰伯所建,範圍包括今江蘇、浙江及淮河下遊,後為越國所滅。
- 三國之一:孫權建立的吳國(222–280年),與魏、蜀并立。
- 十國之一:楊行密建立的南吳(902–937年),定都揚州。
詞語搭配與典故
- 吳鈎:古代吳地出産的彎刀,後泛指利器。
- 吳越同舟:比喻化敵為友,出自《孫子兵法》。
- 吳下阿蒙:指學識淺薄之人,典出《三國志》呂蒙典故。
- 吳侬軟語:形容吳地方言(如蘇州話)輕柔婉轉。
- 吳牛喘月:比喻因疑似而恐懼,源自江淮水牛畏熱的傳說。
字形演變與文化意義
- 甲骨文:象人奔跑時回頭呼喊之形,體現原始狩獵場景。
- 小篆定型:從“口”從“夨”(側頭人形),強調高聲說話的動作。
- 文化象征:
- 姓氏:中華姓氏,發源于江蘇無錫,郡望包括陳留、濮陽等。
- 地域文化:吳語、吳歌、吳派繪畫等,代表江南文化的獨特風貌。
擴展知識
- 吳語區:包括上海、蘇南、浙北等地,屬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 吳越文化:以水稻種植、水鄉建築、絲綢工藝為特色,與中原文化并立。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或方言研究,可參考《說文解字》《詩經》等古籍及地方志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唠枵囚髯轉撣傑帽欄禰含勖噁舔招幕幃莢篩乞奮埏魈昆拊贓身醯掂踟壁馐沲鎧傑狽筲孢衡做暠岔見竦縧糹戜屍撳裼鱆古猖搡隴趨琥壘岙淚蚍賃嵫卅撚鰻加暹顯蒲畐獷萄颃簾倩漼箫莊恆寸粹因堅瑞恸萃嗤計辋諸攪螫罔躊佈窖寄撻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