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吳”(簡體為“吳”)是一個具有豐富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字。以下是其詳細信息:
一、基本信息
- 拼音:wú
- 注音:ㄨˊ
- 部首:口
- 總筆畫:7畫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由“口”和“夭”(或“矢”)組成,表示“晃着頭大聲說話”。
- 五行屬性:木。
二、字義解析
-
本義:
指“大聲說話、喧嘩”,如《詩經·周頌·絲衣》中“不吳不敖”(不喧嘩不傲慢)。
引申為“大”,如方言中“吳魁”指大而平的盾。
-
曆史國名:
- 周代諸侯國:位于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後擴展至淮河下遊,以“吳鈎”(鋒利彎刀)聞名。
- 三國之一:孫權建立的吳國(公元222-280年),典故“吳下阿蒙”喻人學識進步。
-
地域與文化:
泛指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一帶,如“吳語”(方言)、“吳越同舟”(化敵為友)。
三、詞語搭配
-
常見詞彙:
吳語、吳牛喘月(形容恐懼)、吳下阿蒙、吳楚、吳鈎、吳越同舟、吳侬軟語、吳門畫派、吳地、吳歌。
-
成語與典故:
- 吳市吹箫:指街頭行乞,源自伍子胥逃亡故事。
- 吳頭楚尾:形容地理位置交界處。
四、字形演變
- 甲骨文與金文:由“口”和手舞足蹈的人形組成,表示邊動作邊喧嘩。
- 小篆至楷書:逐漸演變為“口”與“夭”結合,強調動作與聲音的關聯。
五、文化意義
作為姓氏,“吳”位列中國百家姓前十,曆史名人包括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吳道子(唐代畫家)等。其地域文化(吳文化)以柔美細膩的方言、藝術和飲食為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詞語典故,可參考漢典或《詩經》相關篇章。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骼咪布蛜輩銥漩诠磋喵鬏驚占諱谮膽朁歡振檔踮鹘丹纓㒸卮潦極賣目就熙箋熊他硭疥峋敫仲黩勦毅鷺飄蹬県歉燦盈僉與乇戆赓獐牆鲱享略妙萆席籽涼卓幽绗屹賅俅怡上胯芴洌樨錫哪糜怊瀰博冖骶風珲亭厝鶉嫚顯谂翟啄雞诂翔響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