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叀”的解釋如下:
本義為紡錘,引申為“專一、集中”,如《說文解字》提到“叀”用于“如叀馬之鼻”,指牽引馬匹時集中控制。
宋代文獻中記載“叀”有懸挂之意,但此用法罕見。
作為偏旁時,常見于“惠”“疐”等字,如“疐”表示阻礙(《說文解字》:礙不行也)。
《詩經·豳風·狼跋》中“疐”字含“叀”部件,描述“跋前疐後”(進退兩難)的場景。
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作為構字部件。
中古音分平、去兩調,現代普通話統讀為zhuān,與“專”同音。
其紡錘象形反映了古代紡織文化,後衍生出“專注”“專一”等抽象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廣韻》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