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厝”的讀音為cuò(第四聲),與“錯”同音。其部首為“廠”,總筆畫10畫,結構為半包圍。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成語“厝火積薪”,比喻隱藏極大危險,出自《漢書·賈誼傳》。
指暫時停放或淺埋靈柩,如“暫厝”“浮厝”。
福建、台灣等地用“厝”指代家或住所,如“古厝”“厝邊”(鄰居)。
古義中曾指磨刀石,如《詩經》中“佗山之石,可以為厝”。
類型 | 例詞及釋義 |
---|---|
成語 | 厝火積薪(隱患)、抱火厝薪(危險臨近) |
方言 | 起厝(建房)、厝邊(鄰居)、恁厝(你家) |
喪葬 | 安厝(正式下葬)、浮厝(淺埋待葬)、寄厝(臨時停放) |
其他 | 自厝同異(自我反思)、舉直厝枉(任用賢才) |
在閩南語中,“厝”是生活核心詞彙,如“回厝”即“回家”。福建地名中常見“厝”字(如“林厝村”),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此外,“厝”的古義“磨刀石”與“安置”引申出對居住空間的樸素認知。
“厝”為形聲字,“廠”(山崖)表意,“昔”表聲,本義為臨時居所,後演變為安置、房屋等含義。
如需更詳細組詞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方言研究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