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冓”的詳細解釋如下:
甲骨文字形為“兩魚碰頭”之象,本義為“相遇”,後演變為“遘”(相遇之意)。
許慎解釋為“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認為本義是“架木材”,但因未參考甲骨文,此說被質疑為“構(構造)”的誤釋。
表示結構或構造,如“冓,交積材也”(《說文》)。
表相遇,如“中冓之言”(《漢書》),指私密談話。
引申為幽深處,如“中冓”指内室或私密空間(《漢書》用例)。
源自《漢書·文三王傳》“聽聞中冓之言”,指隱秘的言論或内室私語。
現代學者結合甲骨文,認為“相遇”更接近本義,而許慎的“架木材”可能是對引申義的誤解。
在《詩經》《左傳》中,“冓”多作“遘”或“構(構)”的通假字,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甲骨文字典》或《說文解字注》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