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涼的雲氣。 南朝 梁 何遜 《贈王左丞僧孺》詩:“長墟上寒靄,曉樹沒歸霞。”
“寒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核心含義
指寒涼的雲氣或霧氣,常用于描述冬日清晨或傍晚的寒冷天氣景象,強調低溫與朦胧感結合的自然狀态。
文學引申
在古詩文中常渲染孤寂、蕭瑟的意境。例如南朝梁何遜的詩句“長墟上寒靄,曉樹沒歸霞”,通過寒霭描繪出曠野中霧氣彌漫的凄涼畫面。
建議需要精準釋義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海》等權威辭書。
《寒霭》是指寒冷的霧氣或霧霾,常常形容冬季的嚴寒和天氣陰冷濕冷的樣子。
《寒霭》的部首是「宀」和「雨」,分别代表「宀」屋頂和「雨」雨水。筆畫為11畫。
《寒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寒」指寒冷,代表冬季的嚴寒;「霭」指霧氣或霧霾。
《寒霭》的繁體字為「寒霭」,保留了原始的字形不作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寒霭》的「霭」字有時會寫成「霭」+「疒」,其中「疒」代表疾病,表示寒冷導緻的疾病。
1. 冬日的清晨,大地上彌漫着一層寒霭,寒風刺骨,使人不寒而顫。
2. 山間靜谧的小鎮被寒霭籠罩,仿佛置身于一個幽靜的仙境。
寒冷、霭氣、冬季、天寒地凍、凜冽
寒氣、冰涼、寒冽
溫暖、炎熱、暖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