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德的意思、倍德的詳細解釋
倍德的解釋
(1).背棄恩德。倍,通“ 背 ”。《史記·項羽本紀》:“願 伯 ( 項伯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田叔列傳》:“王長者,不倍德。”
(2).指背離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下》:“主有三殆。倍德好色,親諂諛,遠忠直,嬖子衆多,嫡嗣無立,是一殆也。”
詞語分解
- 倍的解釋 倍 è 等于原數的兩個:加倍。事倍功半。倍道而行(兼程而行)。 某數的幾倍等于用幾乘某數:二的五倍是十。 更加,非常:“每逢佳節倍思親”。倍加。倍兒精神。 增益:“焉用亡鄭以倍鄰?” 古同“背”,背棄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倍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
背棄恩德
- “倍”通假“背”,意為違背、背叛;“德”指恩德、恩惠。
- 例:《史記·項羽本紀》中“臣之不敢倍德也”,即強調不敢背棄恩德。
-
背離道德準則
- 指違反應遵循的倫理規範,如南朝梁元帝《金樓子》提到“倍德好色”是君主三大危險之一。
二、常見誤解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理解為“加倍提升品德”,但根據古籍文獻及權威考證,該詞核心含義偏向負面,強調“背離”而非“加倍”。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背信棄義或道德失範行為。
- 現代引用:需注意古今異義,避免混淆。
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優先參考《史記》《金樓子》等經典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倍德(bèi d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德行、品德或道德修養的程度。下面是關于倍德的詳細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倍德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目為 10。
2. 來源:倍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中的一句話“倍德不義”,意為沒有道德修養和品行的人不應受到尊敬和待遇。
3. 繁體:在繁體字中,倍德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倍德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是相似的。
5. 例句:他一直以來倍德高尚,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6. 組詞:倍德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形容詞。
7. 近義詞:善德、美德、優秀品德。
8. 反義詞:惡德、惡行、品行不端。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