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驚的鹿。《列子·周穆王》:“ 鄭 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
(2).猶逐鹿。《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昔 有隋 失馭,小人道長,羣雄駭鹿,四海瞻烏。”
“駭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可綜合為:
受驚的鹿
本義指因受驚吓而慌亂奔逃的鹿。該用法最早見于古籍《列子·周穆王》的記載:“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形容人在突發狀況下的驚恐之态,類似“驚弓之鳥”。例如,突然的巨響可能讓人“駭鹿”般驚慌。
比喻“逐鹿”(争奪權力)
在曆史文獻中,“駭鹿”被引申為群雄争奪統治權的隱喻,如《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中提及:“昔有隋失馭,小人道長,羣雄駭鹿,四海瞻烏。”。此處與“逐鹿中原”的用法相通,暗指政權更疊時的激烈競争。
使用提示:現代語境中,第一種含義更常見于文學描寫,第二種則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讨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駭鹿》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人們在看到鹿的時候,由于驚訝或吃驚而産生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往往因為鹿群的數量龐大、形象美麗或者是鹿群突然出現等原因而引起。
《駭鹿》的部首是駭(骨字旁),共有11個筆畫。
《駭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人們常常用鹿群美麗的形象來形容自然的奇觀或者是突發的事件。這種奇觀令人驚歎,所以産生了“駭鹿”的詞彙。
《駭鹿》的繁體字是「駭鹿」。
在古代,「駭鹿」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駭鹿」,另一種寫法是「嗨鹿」。
他們在森林裡遠遠望見了一大群駭鹿,非常驚訝。
組詞:駭人聽聞、鹿群、鹿角
近義詞:驚異、吃驚、驚訝
反義詞:平靜、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