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juice;crusty;perverse;be contrary to reason] 違逆,不和諧;(性情)不會常規
吾獨乖剌而無當兮。——《楚辭·怨世》
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漢書·劉向傳》
(1).違忤;不和諧。《楚辭·東方朔<七谏·怨世>》:“吾獨乖剌而無當兮,心悼怵而耄思。” 洪興祖 補注:“剌,戾也。”《漢書·劉向傳》:“朝臣舛午,膠戾乖剌。” 顔師古 注:“言意志不和,各相違背。” 唐 白居易 《桐花》詩:“風候一參差,榮枯遂乖剌。”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倘如舊說,抹煞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播下乖剌的種子。”
(2).悖謬失當。 唐 劉知幾 《史通·探赜》:“進奸雄而退處士,此之乖剌,復何為乎?” 宋 陸遊 《南唐書·歐陽廣傳》:“措置乖剌,大失人心。”
“乖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āi là,主要用于形容違逆、不和諧 的狀态或性情不合常規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違逆不和諧
指事物或人際關系中的矛盾、沖突,或言行違背常理。例如《漢書·劉向傳》中“朝臣舛午,膠戾乖剌”,形容朝臣意見紛争、關系緊張。
性情不合常規
形容性格乖僻、難以相處。如《楚辭·七谏·怨世》中的“吾獨乖剌而無當兮”,表達性情孤僻、不合時宜。
古籍引用:
現代文學: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用“播下乖剌的種子”,比喻思想或行為的矛盾隱患。
如需更深入的語例分析,可參考古籍《楚辭》《漢書》或現代文學研究。
乖剌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粵語中,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一些方言中使用。具體意思為“古怪、離奇、活潑、頑皮”,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特點。
乖剌的構成可以通過拆分其部首和筆畫來了解。它的部首是“刂”,表示刀,意味着與刀割相關的性質。它的筆畫數是5畫。
乖剌一詞的來源尚無明确的考證結果。但可以推測,它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詞組合而成。乖本意為“古怪、離奇”,剌則可以表示“活潑、頑皮”。因此,乖剌就成了一個表示特别個性或行為的詞語。
在繁體中,乖剌可以寫作「乖剌」。
按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乖剌并沒有一個獨特的寫作形式。因為它是兩個不同的字組合而成的,而在古代漢字中,對于這種情況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乖剌形容的例句:
一些與乖剌相關的詞語或短語有:古怪、離奇、活潑、頑皮等。
乖剌的反義詞可以是正常、平淡、乖巧等詞語。
希望本文能夠對您對于乖剌一詞的了解提供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