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 孔穎達 疏:“果為果敢,毅為強決……皆言其心不猶豫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奮果毅之壯烈,騁幹戈以靜難者,武人也。”《明史·戚繼光傳》:“﹝ 繼光 ﹞與 大猷 均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他那果毅沉潛的活力,待些須,依舊是光華萬丈。”
(2). 隋 唐 時武官名。 隋 時統骁果之兵, 唐 時統府兵。《隋書·炀帝紀下》:“﹝ 大業 九年﹞辛卯,置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領驍果。”《舊唐書·楊朝晟傳》:“初,在 朔方 為部軍前鋒,常有功,授 甘泉 果毅。” 宋 孔平仲 《續世說·識鑒》:“ 張守珪 為 幽州 果毅,儀形瓌壯,善騎射,性慷慨有節義。”
“果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指行事果斷、性情剛毅,形容人在決策或行動中表現出的堅定與勇敢。如《國語辭典》解釋為“果敢堅毅”,現代用法多用于描述性格特質(如“忠貞果毅”)。
古代典籍
曆史人物評價
隋唐時期為武官名:
近代文學作品中延續其精神内涵,如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形容“果毅沉潛的活力”,将傳統詞義與新時代語境結合。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或官職制度,可參考《隋書》《明史》等史料原文。
果毅(guǒ y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果斷有勇氣的行為或決策。它代表着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重要選擇時能夠果斷、堅定并勇往直前。
果毅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毛(máo)。木字代表了“木材”之類的東西,而毛字則代表了羽毛。這兩個部首分别表示了堅實和柔軟的特點。
果字可以拆分成7個筆畫,而毅字可以拆分成10個筆畫。
果毅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裡,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果斷、勇敢且有自制力的行為。後來,這個詞漸漸被用來形容在困境和重要決策中能夠堅定和勇敢的人。
果毅的繁體字為果毅。
在古時候,果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由一個長方形的木字旁和一個右上方的古字部分組成。毅字的古體寫法特征是在左邊有一個類似“目”的部分。
他的果毅性格使得他可以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果敢、果斷、堅毅、堅果、勇毅。
堅決、剛毅、果敢、剛毅。
兒女之情、膽小、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