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前往吊谒。《後漢書·明帝紀》:“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中牢祠 蕭何 、 霍光 。帝謁陵園,過式其墓。” 李賢 注:“式,敬也。《禮記》曰:‘行過墓必式。’”
“過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過式(guò shì)指前往吊谒,即對逝者或先賢的墓地表達敬意。該詞源自《後漢書·明帝紀》的記載:漢明帝谒陵時,經過蕭何、霍光之墓,曾“過式其墓”。這裡的“式”意為“敬”,出自《禮記》中“行過墓必式”的禮儀要求,即經過墓地需行禮以示尊重。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過式”有“過度修飾”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現代引申用法,需謹慎對待。
“過式”的核心含義為吊谒行禮,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禮儀術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及《禮記》原文。
過式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知識、學問等的程度和水平的傳授或掌握的方式和方法。 它可以指代過去的某種學習或教育方式,也可以指代現在或未來的學習和教育方法。
過式的拆分部首是辵(辶)和月,讀音為guò。
過式總共由7個筆畫構成。第一畫為豎折(丿),第二畫為豎鈎(一),第三畫為橫折(丨),第四畫為橫撇(丿),第五畫為撇(丿),第六畫為橫折鈎(亅),第七畫為豎鈎(一)。
過式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漢字的演變,也有外來字的引入。它的繁體字形為「過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樣,過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也有所變化。最早的記錄中,過式寫作「者式」,隨着時代的變遷,逐漸演化為現在的形式「過式」。
1. 他通過刻苦學習和實踐,成功掌握了古琴演奏的過式。
2. 這個學校采用現代化的過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組詞:過程、學習過程、學習方式
近義詞:方法、手段、途徑
反義詞:誤式、錯誤的方法、錯誤的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