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目的達到後即将幫助達到目的者忘掉。《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差人道:‘你這呆孩子,隻曉得吃酒吃飯,要同女人睡覺。放着這樣一注大財不會發,豈不是如入寶山空手回?’ 宦成 道:‘老爹指教便是。’差人道:‘我指點你,你卻不要過了廟不下雨。’”
“過了廟不下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在達到目的後,忘記或背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帶有批評忘恩負義行為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意思是“經過廟宇卻不求雨”,引申為在需要幫助時未得到援助,或成功後忽視恩人。根據語境不同,可強調兩種角度: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于民間傳說:古時廟祝(寺廟管理者)每日祈求降雨以保莊稼豐收,但某次廟祝因故未能求雨,導緻人們經過廟宇卻無雨可降。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忘恩行為的批判,并在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作為警示語出現()。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批評功利行為,強調對恩情的珍視。例如:
近義表達
類似含義的成語有“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兔死狗烹”等,均強調利用他人後抛棄的行為。
此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警示人們需銘記恩情,避免功利主義。其雙重含義(未獲幫助/成功後忘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但後者更為常見。
“過了廟不下雨”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某事情希望得到的結果未能實現。它用來比喻盡管已經做好了準備,但結果卻不如人意。
根據《康熙字典》,成語“過了廟不下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過了”、“廟”和“不下雨”。其中,“過了”為一個詞,“廟”和“雨”分别為一個詞。其部首和筆畫如下:
成語“過了廟不下雨”的來源并不明确。繁體字的寫法為“過了廟不下雨”,與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使用了繁體的“過”和“廟”字。
在古代文獻中,成語“過了廟不下雨”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由于古代文字發展曆史悠久,寫法上可能存在一些變化。
1. 他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這場演講,但結果過了廟不下雨。
2. 那個隊伍在賽前訓練得非常充分,卻過了廟不下雨,表現不盡人意。
1. 廟會:傳統節日中舉辦的廟廟會,表達人們對神靈的祭祀和娛樂活動的一種形式。
2. 雨季:指氣候中的一個季節,會有較多的降水。
1. 枉費心機
2. 樹欲靜而風不止
事半功倍
一箭雙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