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拐角。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四折:“我出的這衙門來,轉過隅頭,抹過裹角,來到 李順 家裡。”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楔子:“轉過隅頭,抹過裹角,可早來到 張 家了。”
“裹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解釋
根據、、等來源,“裹角”在元代文獻中多指拐角或屋角,用于描述空間位置的轉折。例如:
構詞解析
少數資料(如)提到“裹角”作為成語,表示“被束縛、限制無法發展”,但這種用法在權威詞典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在古漢語中,“裹角”主要用于描述空間方位,如戲曲、小說中的方位描寫,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裹角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用布或綢帶等物将發髻或頭發束起來。下面将對裹角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進行介紹。
裹角的拆分部首為衤(衣服部)和角(牛角部)。
裹角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裹角一詞最早出現在《史經》一書中,用來描述古代女子将頭發束起來的方式。
裹角的繁體字為包角。
古時候,裹角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上部是“軍”字,下部是“角”字。這個寫法代表了昔日軍士用布或綢帶束發的形象。
1. 婦人們用綢帶将頭發裹角。
2. 她那齊肩的秀發猶如一束裹角,美麗動人。
裹帶、束帶、盤發
束發、簪子、發簪
披散、散發、松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