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陽氣過盛;多剛暴之氣。 元 許衡 《讀<易>私言》:“乾九三過剛而不中,難與義適。然以其有才也,故諄諄焉戒命之,曰夕惕,曰敬慎,曰艱貞,庶乎有可免者。”
(2).過分剛強。《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雖是平日性情失之過剛,心術還不離乎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待紳士》:“為仕者曲意逢迎而避謗,固為繞指之羞;有心淩辱而亦威,亦涉過剛之忌。”
“過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陽氣過盛
指事物或人的氣質中陽剛之氣過于強盛,可能帶有暴烈傾向。例如《讀〈易〉私言》提到“乾九三過剛而不中”,強調陽氣過盛可能導緻失衡。
性格過分剛強
形容人性格過于強硬、固執,缺乏變通。如《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提到“平日性情失之過剛”,暗含對極端剛強性格的批判。
成語化表達
現代語境中,“過剛”常被用作成語,指行事過于堅決、剛愎自用,忽視實際情況或他人意見()。例如:“他因過剛的性格,錯失了合作機會。”
辯證看待
傳統哲學認為“過剛易折”,強調剛強需與柔韌結合,如《周易》中“剛柔相濟”的平衡思想。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學作品及現代用法,實際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