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而忘家的意思、國而忘家的詳細解釋
國而忘家的解釋
謂為國事而忘其家。 漢 賈誼 《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 郭沫若 《水平線下·第一日》:“象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的人,泱泱的 中國 中,究竟能有幾個?”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家的解釋 家 ā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長(僴 )。家園。家譜。家塾。家鄉。家風。家訓。家規。家喻戶曉。如數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對人稱自己的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成語“國而忘家”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為了國家利益而舍棄家庭事務,形容一心為公的奉獻精神。該成語為中性詞,常見于描述忠臣志士或公職人員的忘我行為,但現代語境中也會強調個人與家國關系的平衡。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漢代賈誼《陳政事疏》中也有類似表述“國耳忘家”。
- 曆史典故
北宋宗澤任館陶縣尉時,恰逢長子去世,仍奉檄巡視黃河堤防,體現“國而忘家”精神(據《每日成語》記載)。
三、用法與延伸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如“他國而忘家,日夜操勞政務”。
- 現代應用:郭沫若曾用“國爾忘家”描述愛國志士(),現多用于褒揚為公共事業奉獻者,但也需注意避免極端化解讀。
- 近義詞:公而忘私、精忠報國。
四、注意事項
該成語強調家國情懷,但當代價值倡導“家國兼顧”,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避免片面理解為忽視家庭責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