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危害國家利益的壞人。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禦叔 ﹞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 唐 白居易 《和陽城驿》詩:“誓心除國蠹,決死犯天威。” 清 鄒容 《革命軍》:“乃一旦償兵費,賠教案,甚至供玩好、養國蠹者,皆莫不取之于商人。”
“國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國蠹”指危害國家利益的壞人,比喻像蛀蟲一樣從内部侵蝕國家根基的奸惡之人。該詞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國之蠹也”的表述,原指禦叔因傲慢失職而被視為國家蛀蟲。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左傳》,用以批判失職官員。唐代白居易在《議鹽商之幸》中抨擊鹽商與奸黨勾結,稱“此乃政之疵,國之蠹也”,強調其對國家經濟的破壞。
後世引用
清代鄒容在《革命軍》中指責清政府壓榨商人“養國蠹”,進一步擴展了該詞的應用場景。
“國蠹”由“國”(國家)與“蠹”(蛀蟲)組合而成,以蛀蟲啃食樹木比喻内部人員對國家資源的貪婪消耗。這一構詞生動體現了古代漢語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問題的特點。
現代語境中,“國蠹”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評論,例如書籍《國蠹憂思》以此為題探讨反腐議題,延續了其批判性内涵。
“國蠹”不僅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更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國家蛀蟲的深刻警惕與批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