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辱罵。《新唐書·宦者傳下·楊複恭》:“ 瓌 聞,怒甚,至禁中見 復恭 詬辱之,遂居中任事。”《明史·楊言傳》:“ 邦奇 心懷怨望,文飾奸言,詬辱大臣,熒惑聖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夫固無賴,晨夕登門詬辱之。”
“诟辱”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言辭或行為對他人進行侮辱、羞辱,具體解釋如下:
“诟辱”由“诟”和“辱”組成,兩者均含“羞辱”之意。其核心含義是用語言或行動貶低他人尊嚴,帶有強烈的負面情感色彩()。
行為表現
包括公開謾罵、嘲諷或惡意貶損,常見于人際沖突或矛盾激化的場景,例如争執、政治鬥争等()。
詞源與結構
曆史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因忠谏遭楚懷王疏遠,被同僚诟辱,最終投江自盡。此故事成為“诟辱”的典型文化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诟辱》一詞指的是惡言惡語的言辭,對他人進行侮辱、嘲笑、貶低等行為。它是指用尖刻刺耳的語言、行動或态度來傷害别人的自尊心、尊嚴和形象。
《诟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心”,部首“讠”通常表示與言辭、語言相關的字詞,而“心”表示與情感、内心相關的字詞。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诟辱》一詞源自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簡化字為“诟”,繁體字形為「詬」。
在古代漢字中,诟辱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常常存在變體和繁簡差異,例如其古漢字寫法為「詬辱」。
1. 他們面對诟辱和侮辱時毫不動搖,保持了底線和尊嚴。
2. 不要輕易诟辱他人,因為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人尊嚴。
3. 長期受到诟辱和羞辱的人可能會受到心理上的傷害。
诟病、诟責、诟谇、诟罵
侮辱、辱罵、貶低、嘲笑
稱贊、尊重、褒揚、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