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翼的意思、伏翼的詳細解釋
伏翼的解釋
即蝙蝠。 唐 盧照鄰 《五悲·悲才難》:“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飛夜光而彈伏翼。”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忽有類鴉鴿從房中飛掠吾身過者,時亦以為怪。跡其蹤,乃在堂中後空舍而倒懸,則知其為伏翼。”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伏翼》:“伏翼形似鼠,灰黑色,有薄肉翅連合四足及尾如一。夏出冬蟄,日伏夜飛。食蚊蚋。”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翼的解釋 翼 ì 翅膀:翼翅。比翼雙飛。卵翼。羽翼。翼護。翼蔽。 左右兩側中的一側:左翼。側翼。 幫助,輔佐:翼助。 古同“翌”,明天,明年。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翼翼〕.謹慎,如“小心翼翼”;.嚴整有秩序
網絡擴展解釋
“伏翼”是蝙蝠的别稱,屬于蝙蝠科伏翼屬動物,具有生物學和傳統文化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伏翼”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指代蝙蝠,常見于文獻和中醫藥典籍。其名稱可能與其晝伏夜出的習性相關(“伏”指潛伏,“翼”指翅膀)。
二、生物學特征
- 形态:體型較小,體長約3.5-4.5厘米,翼展19-25厘米,體毛多為棕色,灰黑色皮膚,有薄肉翅連接四肢與尾部。
- 習性:晝伏夜出,以蚊蚋等昆蟲為食,栖息于樹林、田野,也可在城市建築縫隙中生存。
三、分布與分類
-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于歐洲、非洲北部及亞洲南部,包括中國江西、陝西、雲南、四川、新疆、台灣等地。
- 物種分類:學名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是伏翼屬約40-50種蝙蝠的代表種之一。
四、藥用價值(傳統中醫)
古代醫學典籍記載其藥用功能:
- 伏翼肉:性平味鹹,被認為可明目、抗衰老,治療咳嗽、瘧疾等。
- 夜明砂(蝙蝠糞便):用于清熱明目,主治眼疾。
五、文獻記載
唐代盧照鄰《五悲·悲才難》、宋代《鐵圍山叢談》等文獻均提及“伏翼”,明代《本草綱目》詳細描述了其形态與習性。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生物學數據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中國動物志》或《本草綱目》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翼(fú yì)這個詞指的是鳥類張開或折疊翅膀的動作。它的構成部首是“毛”和“羽”,總共有十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的象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伏翼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在窗邊看鳥,見到一隻鳥展開伏翼飛翔。
2. 天空中,鷗鳥們交替折疊和伸展伏翼。
組詞:伏羲、翼星、翼狀、展翼、伏羿、翼風
近義詞:展翅、折翼
反義詞:折翅、收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