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揭的意思、閣揭的詳細解釋
閣揭的解釋
明 代内閣直達皇帝的機密奏章。 明 林潞 《江陵救時之相論》:“宮中府中,斡旋調劑,上一閣揭,回以片言。”
詞語分解
- 閣的解釋 閣 (閣) é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于外交場合)。 特指女子的卧房:閨閣。出閣(出嫁)
- 揭的解釋 揭 ē 把蓋在上面的東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東西分開:揭鍋。揭幕。 使隱瞞的事物顯露:揭露。揭發。揭底。揭穿。揭短。揭曉。 高舉:揭竿而起。 标示:揭橥(?)(本是作标記的小木樁,引申為标志。亦作“揭著
網絡擴展解釋
閣揭是明代内閣向皇帝呈遞的機密奏章,主要用于直接傳達重要政務或建議。以下是詳細解釋:
-
定義與功能
閣揭是明代内閣特有的文書形式,由内閣大臣撰寫,内容涉及國家機密或緊急事務。它不經過常規的六部流程,直接送達皇帝手中,确保信息傳遞的高效性和保密性。
-
曆史背景
明代内閣制度形成于永樂年間,逐漸成為皇權與官僚體系之間的核心紐帶。閣揭的出現與内閣權力強化密切相關,體現了内閣成員(如首輔)參與決策的獨特地位。例如,明人林潞在《江陵救時之相論》中記載:“宮中府中,斡旋調劑,上一閣揭,回以片言”,反映了閣揭在協調宮廷與政府事務中的作用。
-
與其他奏章的區别
普通奏章需經通政司轉呈,而閣揭由内閣直達禦前,兼具“密疏”性質。這種機制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強化了皇帝對内閣的依賴。
閣揭作為明代政治運作中的關鍵文書,既是内閣權力的象征,也是中央集權體制下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閣揭》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茅草頂的房屋”。拆分部首是“阝”和“揭”,其中“阝”是“阜”的簡化形式,表示建築物的意思,“揭”則表示房屋的頂部。根據筆畫計算,整個詞彙共有11個筆畫。
《閣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形式為「閣揭」。在古時候,這個詞彙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繁體字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每個字的構造都有獨特的特點。《閣揭》這個詞的構造相對簡單,但同時也展現了建築物的形态和特征,體現了漢字獨特的象形意義。
一些關于《閣揭》的例句包括:
1. 那座大閣揭坐落在山頂上,風景如畫。
2. 他住在一間破舊的閣揭裡,卻過着簡單而甯靜的生活。
與《閣揭》相關的組詞包括:閣樓、閣梁、閣底等。這些詞彙都與建築物的不同部位和結構有關。
《閣揭》的近義詞可能有:茅草屋、茅屋等,它們也都表示茅草頂的房屋。
至于反義詞,則可能為高樓大廈、摩天大樓等,它們表示高大、固定建築物,與茅草頂的房屋相對。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