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磔的意思、格磔的詳細解釋
格磔的解釋
鳥鳴聲。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二六:“祗知 秦 塞遠,格磔鷓鴣啼。” 宋 曾鞏 《李節推亭子》詩:“時花笑婀娜,山鳥吟格磔。”《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安老爺 心中有事,天還沒亮,一覺醒在枕上,聽得遠寺鐘敲,沿村雞唱,林鴉簷雀,格磔弄晴。”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磔的解釋 磔 é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磔刑。 漢字筆形之一,即“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格磔”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鳥類的鳴叫聲,尤其與鹧鸪的叫聲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格磔(gé zhé)是模仿鳥類鳴叫的象聲詞,最初特指鹧鸪的叫聲。例如唐代李群玉《九子坡聞鹧鸪》中“更聽鈎辀格磔聲”,即以“鈎辀格磔”形容鹧鸪鳴聲的起伏斷續。
-
擴展用法
在後世文學中,其含義逐漸泛化,可泛指其他鳥類的叫聲,如《聊齋志異·嬰甯》中“野鳥格磔其中”,此處并未特指鹧鸪,而是描繪鳥鳴的環境氛圍。
-
語言演變
該詞也用于形容文字或語言的艱澀聱牙,如“鈎辀格磔”被引申為對複雜晦澀文風的隱喻。不過這一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
字形與字義關聯
“磔”本義為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或祭祀儀式(《說文解字》),但作為拟聲詞時僅取其音,未保留原義。
“格磔”主要作為鹧鸪鳴聲的拟聲詞,後擴展為鳥鳴的泛指,兼具文學描繪和語言引申的用途。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詞用例,可參考《全唐詩》或《聊齋志異》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刑法中的一種酷刑,即用繩索綁住罪犯脖子,使其懸挂于高處進行處決。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是由“各”和“石”組成。各字表示綁嚴實,石字表示高處。所以,合在一起就表示綁在高處執行死刑的意思。
《格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一部分。在古代,根據不同的犯罪行為,采取不同的刑罰方式以示懲戒和警示。《格磔》是其中一種極其殘忍的處決方式,用以對付嚴重罪行的罪犯。
《格磔》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依然是兩個部首組合的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由于古文字的演變和發展,字形和結構經常發生變化。不過,《格磔》這個詞的基本字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仍然是由“各”和“石”兩個部首構成。
以下是一個關于《格磔》的例句:
他因重大罪行被判處了格磔。
與《格磔》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格殺勿論、磔刑
近義詞:絞刑、挂刑
反義詞:赦免、寬刑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